全国政协常委朱维群在桂林中医街调研
2017-06-12 16:39:14   来源:    今日浏量:

全国政协常委朱维群在桂林中医街调研
全国政协常委朱维群在桂林中医街调研
本网记者 唐咸武   唐晓宁
 
全国政协常委、民宗委主任朱维群调研桂林崇华中医街,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陈际瓦,中共桂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信和信集团董事长黄新浪陪同调研组在壮医医馆参观  唐晓宁摄
 

全国政协常委、民宗委主任朱维群(右三)调研桂林崇华中医街,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陈际瓦(左一),中共桂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右一),信和信集团董事长黄新浪(右四)陪同   唐晓宁摄
 
中华神州网桂林讯 2017年6月7日,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央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朱维群率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调研组一行50余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陈际瓦,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李康,中共桂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市政协主席粟增林陪同下调研国家中医示范街区——桂林崇华中医街,参观了壮医医馆,瑶医研究院,侗医馆,王琦国学大师馆,辰善馆,崇华百草堂,知心堂酒店和崇华国学堂。参加调研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马铁山、王紫仁、白玛、杨松等。
 
调研组漫步在桂林崇华中医街上  唐晓宁摄
 
面向世界的窗口——崇华中医街
桂林崇华中医街是一条特色街道。已建成的300多米长的大街两侧立面是一色的仿古桂北民居建筑,几十栋三层古民居,既相互对衬,又各具特色。街头萧蔷雕刻、街头、街尾横亘的古式廊道,街中两侧街道口肃穆的牌坊、雕刻的曲水流觞。座座建筑青砖碧瓦、马头翘首,烽火墙矗立。街道依山畔水,实为典型的岭南小镇风貌。桂林抗日战争前的建筑,特别漓江沿岸的盐街、水东门一带是这种建筑风貌。桂林不仅山水美,富有特色的民族建筑也很美,中医街体现了旧桂林街道风貌。步入宽敞的中医街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可领略中国的传统建筑风俗,使桂林的民俗风貌勾引你一连串的桂林往事的回忆。中医街规划街道总长800米,建筑面积4万平米,总投资6亿人民币,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扶持项目和桂林市政府2015年重点建设项目,目的是将其打造成中国中医文化面向世界的新窗口,桂林旅游转型升级的新标杆。
 
调研组在中医街国学堂参观  唐晓宁摄
 
养生谷,信和信集团斥资102亿,占地2700亩
崇华中医街由信和信集团开发,据集团董事长黄海浪介绍,中医街是信和信·养生谷的一个项目,该集团斥资102亿元建设养生谷。养生谷占地2700亩,位于桂林市西郊侯山西侧山脚,北依秀丽的桃花江,西至西二环,南面群山环抱,与机场路近在咫尺,东连侯山山脉,通过约千米长的信和信隧道,直达秀峰区政府,隧道以东为中隐路,以西为中隐西路,从中间穿越养生谷,与西二环接口,贯穿养生谷全境。这里桃花江、群山环绕,湖塘连绵,是桂林市区绝无仅有的风水宝地。养生谷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的项目有,中医养生小镇、康复医院、国际职业学院、电子博览园、长寿公园、山体公园、桃花江养生步道、商业街区、群山养生中心及中学、幼儿园等。堪称状元之道的侯山古道通过园区,是当时临桂进入桂林的必经之道。园内的药王山,也叫斋公岩,是桂林的名山胜景,这平地拔起的两座喀斯特山高几十米,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象,山上茂密的森林覆盖,山腰有通透的一明一暗的山岩,因此又叫阴阳山。山腰还有一座斋公庙,香火传承千年。这里还有四口长年不涸的天然活泉,弱碱性,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被当地百姓称为“长寿口服液。”养生谷不仅山清水秀、清静幽雅,而且具有神秘色彩,文化底蕴丰富,将成为人们神往的地方。
 
朱维群及其他调研组的人员对养生谷及属下的中医街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徽派建筑、文化氛围、对养生谷的发展前景给予充分肯定,养生谷将在桂林旅游转型中起示范作用,通过健康养生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此驻足。
 
壮医医馆,艾灸是他的品牌
壮医医馆是一栋三层徽派建筑,约600平米。调研组一行来到该馆艾灸展台,朱维群亲手打开艾灸盒,取出艾灸棒,凑近鼻子闻一闻,接着,陈际瓦、赵乐秦分别接过艾灸棒闻其香味,并听取壮医医馆馆长唐华的介绍,对艾灸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去年7月26日,广西自治区主席陈武到壮医医馆视察时,对艾灸也颇感兴趣,反复咨询艾灸的功效和使用方法。艾灸借助火温和热力,在药物的作用下,渗透到人体,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这是我国古代民间长期使用的保健方法。调研组一行还参观了艾灸房,听取了对艾灸床的使用方法。
 
调研组参观壮医医馆艾灸床  唐晓宁摄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全世界人口超过千万的60多个民族之一。壮族先民使用药物和针刺防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壮民族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有自己的学科性及防病治病独有的疗法和风格。壮医是中国南方壮族地区人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独特的与中医密切相关的地方医学,内容有草药内外服、熏蒸、刮治、敷贴、灸法、角疗、针挑、金针等,在广西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普遍使用,并造就了一批民间医疗高手,世代相传,成为中华医学宝库的一朵奇葩,今天,与现代医学结合,使壮医学散发出灿烂的光辉。
 
调研组参观瑶医馆  唐晓宁 摄
 
瑶医馆,独具民族特色
调研组一行来到瑶医研究院,是瑶医馆。该馆也是别具地方特色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2300多平米,这里柜台陈列了一系列瑶医医药和器具。这里人员的着装瑶族服装,成了该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调研组一行认真翻阅了瑶馆资料,听取了医务人员对瑶医发展历史的介绍,调研组人员赞扬了瑶族人民的悠久历史,对防病治病作出的贡献。
 
桂林地处岭南山地,这里和附近县不仅是瑶族聚居地,而且湘桂交界处该市的灌阳县千家洞是瑶族的发祥地,沉淀了瑶族许多动人的故事,远播海内外,成为瑶族的寻根之地。在医药方面,瑶族人民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民族特色鲜明。他们认为,人们发病,除了风、气、虫、毒、饮食、外伤外,还有与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有着密切关系,从而总结出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触、甲诊、掌诊、舌诊、耳诊和面诊等。总结出风、锁、豆、痧等病症名称。在治疗上采用草药内服、外敷、熨、佩带、放血、艾灸、骨灸、席灸、药物灸、药棍灸、拔罐、针挑、捶击、拍击、搔抓、推拿、指刮、骨弓刮、匙刮、杆草刮等,疗效显著。自古以来,瑶医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著名侗医粟泽(右一)身着侗服介绍侗医馆  唐晓宁 摄
 
侗医馆,热心为患者防病治病
调研组一行来到侗医馆,该馆建筑青墙碧瓦。马头墙翘首,典型的岭南传统风格。著名的侗医粟泽身着侗服介绍了侗医馆和热心为患者防病治病的情况,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关注。调研组认真听取了介绍,并鼓励侗医馆发扬光大。
 
侗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侗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侗医学体系。侗医药已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医的诊断方法是问诊、望诊、摸审和切脉。治疗方法有退热、除寒、发汗、排水、补、刮、拽等,还有内服药、缝合术、骨折复位术等。
 
侗族源远流长,历史学家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有自己语言和信仰,有本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
 
中医街的医务人员向调研组一行介绍情况  唐晓宁 摄
 
中医街的医务人员向调研组一行介绍情况  唐晓宁 摄
 
调研组一行调研王琦国学大师馆离开大师馆  唐晓宁 摄
 

调研组人员在侗医馆仔细翻阅资料  唐晓宁 摄

责编:唐国宣

 
 

相关热词搜索:朱维群 全国政协 桂林

上一篇: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
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日上午会见中外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