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八音艺术:百首永远听不厌的仙曲
2016-06-17 19:48:32   来源:国际神州网    今日浏量:

广西玉林八音艺术:百首永远听不厌的仙曲
广西玉林八音艺术:百首永远听不厌的仙曲                            
 
2016年6月7日,广西文联考评小组临位玉林市玉州区考评“广西八音”。图为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天雄(中),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严琴(左一),中华神州网副总编、中华产品网(http://chinazhcpw.com)副总编、中华风采人物杂志副总编、广西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唐国宣(右一)在玉林市玉州区文化馆考察、调研“广西八音”情况。
玉林八音,又称“桂南八音”,是中国民间器乐的一个乐种,主要流布于南宁、玉林、贵港、钦州、梧州、贺州等地的汉族、壮族、瑶族聚居地。它曲调优美、嘹亮,演奏风格热烈、欢快,富有广西地方民族特色,是广西颇有影响的民间器乐艺术,其中以玉林的八音最具代表性。
 
玉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古称“鬱林”,自史以来就有“千年古州”之称。她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居住着西瓯、骆越等部落。秦始皇在岭南设郡时,玉林境地始有行政建制。在玉林建州的唐末宋初,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的民间乐曲开始传入广西,并很快流传广西南部。受这些外来民间乐曲的影响,广西南部地区的历代民间艺人糅合了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创造了具有桂南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广西八音。南宋孝宗年代周去非在其撰写的《岭外代答》和清代光绪年间出版的《鬱林州志》均有记载。
 
玉林八音因使用鼓、锣、钹、笛、箫、弦、琴、人声等八种乐器演奏而得名“八音”,曲调以五声调式为主,曲牌主要有“套牌”、“吹场”和“牌子”。它每个乐班(队)由6-8人组成,在演奏曲目、程序和乐器分工上很有讲究。在演奏前要根据服务的对象和演奏场合,选择相应的红事、白事或中性曲目,按“龙头”、“虎腰”、“凤尾”这三个曲目程序进行演奏。高手掌板负责八音班队演奏的指挥。
 
玉林八音在演奏种类上因地域的不同而分为玉林软场八音、硬场八音和南宁壮族文场八音、武场八音等。在演奏形式上以合奏的形式来表现,主要有坐奏和行奏。在音乐功能上主要用于民间新居落成、婚娶、丧葬、祝寿、开业、节庆、迎宾等民间、民俗活动,也为舞龙、舞狮、民间戏曲、舞蹈伴奏,还在群众文艺舞台上表演,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艺术生命力较强,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
 
玉林八音是广西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也是广西民间音乐娱乐交流、民族族群和谐相处的社会载体和文化纽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它对丰富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维系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色艺术形式情况
一、辖区基本情况(地理位置、人口概况、基本历史)
玉州区位于广西东南部,辖8个街道(镇)、86个村(社区),面积352平方公里,人口69万人。是玉林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唐宋以来,玉州即是繁华的商贸中心和南北往来的交通枢纽,是素有盛名的“岭南都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岭南美玉、胜景如林”之美誉。近年来,玉州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玉州”奋斗目标和“321”工作思路,以“全域玉州”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抓手,全面创建“六个玉州”,加快推进富民强区新跨越,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自治区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一系列荣誉。2007年玉州区高山村获国家建设部、文物局联合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广西八音列入了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将广西八音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6月7日,广西文联考评小组: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天雄(右三),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严琴(中),中华神州网副总编、中华产品网(http://chinazhcpw.com)副总编、中华风采人物杂志副总编、广西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唐国宣(右二)在玉林市玉州区文化馆与玉林市文联副主席陈琦(左三),玉林市玉州区文体局书记、局长谭艳艳(左二),玉州区文联副主席誉德妮(右一),玉州区文化馆副馆长钟维钊(左一)在文化馆一起合影,,,
玉林古称郁林。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郁林郡,唐朝麟德三年(公元666年),始设郁林州,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郁林州治改设南流县(今玉州区),建州城于南流江畔。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设立郁林行政区,1950年1月改为郁林区, 1971年11月改称玉林地区; 1997年4月22日,撤销玉林地区,设立地级玉林市:撤销县级玉林市,设立玉州区。
 
二、历史渊源
玉林八音,又称“桂南八音”,是中国民间器乐的一个乐种,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地吸取了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的民间乐曲精粹,融合了广西南部地方民间音乐元素而形成的具有桂南地方特色的广西民间器乐艺术,其中以玉林一带的八音最具代表性。
 
玉林古称“鬱林”,自史以来就有“千年古州”之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居住着西瓯、骆越等部落。秦始皇统一岭南,在岭南设郡时,玉林境地始有行政建制,隶属象郡、桂林郡。汉初建立南越国,玉林境地隶属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岭南设置了鬱林郡、合浦郡,玉林境地分属鬱林郡、合浦郡。在这一时期,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的民间乐曲开始向东南地区流传。隋大兴年初(公元605-618年),鬱林郡管治鬱林、鬱平、石南、桂平、宁浦、岭山等12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649年)始置鬱林州,管辖玉林境地部分县及相邻县。其后,鬱林州境虽然随着时代的行政建制变动而有所不同,但鬱林这一地名却一起沿用到民国时期,直到解放后才改为今名玉林。
 
在玉林建州的唐末宋初,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的民间乐曲开始传入广西,并很快流传广西南部。据南宋孝宗年代曾在广西任职的周去非在其撰写的《岭外代答》卷七《乐器门·平南乐》中记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子弟,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甚整,异时有以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可见,南宋时期的广西南部地区各郡已经流行、传习吹奏八音,并已用于民间的祭祀、婚嫁、丧葬等。
 
到了清朝,广西八音已广泛用于城乡的贺岁、庙会等民俗活动以及为舞龙、舞狮、民间戏曲、舞蹈伴奏。据清代光绪年间出版的《鬱林州志》卷四《舆地风俗》记载:“元宵以前,乡村中有装扮竹马、春牛戏者,竹马则唱采茶歌,春牛则唱耕田曲,又有舞狮、耍猴、跳龙引凤等戏,沿村唱舞,谓之贺新年……各庙神随之由城外入,城内转出,游四厢灯以百计,火以千计,音乐喧天,人民拥观如潮……下庙以銮舆迎神像,有仪仗鼓乐、彩亭、彩式龙凤狮象诸戏,异草奇花等簇簇为前导巡游。宜春牛、采茶、龙凤、竹马、狮象诸戏舞,皆八音锣鼓为伴奏。”这反映了当时玉林民间使用和演奏八音的盛况。
 
玉林八音的历史脉络清晰,社会影响较大,音乐延续源源不断,渗透到了社会民众中的生产、生活里。1993年出版的《玉林市志》对广西八音有这样的记述:“它是民间吹打乐,曲牌颇多,风格新颖,艺术丰富,演奏形式独具一格。流行于乡村和城镇,是鬱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曲艺。解放前鬱林人民不但祭祀、婚嫁及丧葬没用这种‘吹打乐’,而且每逢年宵佳节,舞龙、舞狮、拜寿、迎神及各种大小的喜庆事,都请来‘八音’,鼓乐相和,吹打助兴。解放后,乡村俱乐部、文化室、文化站,每逢秋后农闲时节,都聘请‘八音’班中技艺高的老艺人,教习这种‘吹打乐’,八音在民间流传不衰。”因此,至今在玉林民间红白喜事中还有着“宁可少摆几桌酒,不能缺少一台吹”的说法。
 
三、基本内容
玉林八音又称“桂南八音”,是广西民族民间富有影响的传统器乐艺术,它的基本内容有:
1. 玉林八音的乐器、乐队构成。广西八音在玉林民间中又叫“吹六笛”,其乐队又称为班(队),每个班(队)一般由6-8人组成,俗称“大吹”。每个班(队)演奏的乐器根据乐曲、演出活动和演奏场合的需要而选定,常用的乐器有鼓、锣、钹、笛、箫、弦、琴和人声,俗称“八音”。它包括以下这些常用乐器:
(1)鼓类乐器:主要有堂鼓、战鼓、板鼓、高头、木鱼、板顶等打击乐器,南宁一带的八音有时还加用壮族乐鼓。木鱼又叫“梆筒”,板顶即是小木鱼。
(2)锣类乐器:主要有高边锣、文锣、苏锣、手锣、筛锣等锣,手锣又叫“单打”。
(3)钹类乐器:钹在玉林也叫“钞”,主要有大钹、小钹、沙钹等钹,大钹又叫“广钹”,沙钹即是吊钹。
(4)笛类乐器:主要是大唢呐和小唢呐两种。南宁有的地方俗称唢呐为“大角”或“大笛”,有的壮族地区又称小唢呐为“比咧”。
(5)箫类乐器:主要有直箫、横箫、洞箫等乐器。
(6)弦类乐器:主要有胡弦、二弦、高胡、二胡、中胡、大胡等拉弦乐器,二弦又叫“三手”。
(7)琴类乐器:主要有秦琴、杨琴、班卓琴等弹拨弦、击弦乐器。
(8)人声:由打奏锣类乐器的乐手担当,主要是演唱一些有汉字内容的曲牌和道白。
 
2. 玉林八音的乐手分工。广西八音乐手有着严格的称谓和分工,以便在演奏过程中便于交流,配合默契:
(1)高手:负责掌板,能演奏多种打击乐器,是整个八音班队的指挥;
(2)上手:吹奏第一唢呐;
(3)二手:吹奏第二唢呐;
(4)三手:打奏苏锣;
(5)四手:演奏大钹;
(6)五手:打奏大锣、文锣;
(7)六位:打奏手锣;
(8)七星:打奏手锣,有时兼唱一些有汉字内容的曲牌和道白。
 
由于八音乐器种类较多,因此,有时候一个乐手还得同时演奏两、三种乐器。玉林一带在演奏软场八音时,乐手也会根据自己的个人特长选择软场八音乐器,同时也会根据软场八音乐曲的演奏需要,由相应的乐器担纲演奏主旋律,其它乐器则只演奏乐曲的骨干音作为伴奏,而掌板的高手作为指挥就只打苏锣和小钹。而南宁一带的壮族八音在演奏时是以唢呐作为主奏,以鼓作为指挥。
 
3玉林.八音的演奏方式:玉林八音演奏方式有多种多样,它包括演奏种类、演奏程式和演奏形式:
(1)演奏种类:玉林八音的演奏种类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如玉林一带的主要是以软、硬场八音来分类,而南宁一带的壮族八音却是以文、武场八音来分类。玉林的硬场八音是指为民间红白喜事进行的实用性演奏,演奏的乐器多为堂鼓、板鼓、木鱼、板顶、大钹、高边锣、苏锣、手锣、中音唢呐等;软场八音是指为闲情逸致、自我欣赏而举行的表演性演奏,这类演奏一般还加奏一些丝竹乐器,演奏的乐器主要有木鱼、板顶、板鼓、沙钹、苏锣、长、短喉管、小唢呐、横箫、直箫、胡弦(二弦)、三手、高胡、二胡、中胡、秦胡、杨琴、秦琴、班卓琴等乐器,软场八音流传、演奏得较多的曲目有《八仙贺寿》、《仙姬送子》等。南宁一带的武场八音只用唢呐吹奏,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演奏的曲目主要有《八仙贺寿》、《仙姬送子》、《大开门》、《小开门》等;文场八音除了吹打乐器外,还加有粤曲清唱,并配以多种管弦乐器伴奏。而贵港一带的八音却以大笛(即唢呐)为主奏乐器,其他乐器担任伴奏,因而又称“唢呐调”。  
 
(2)演奏程式:玉林八音的演奏很讲究对口曲目,即红事曲目、白事曲目和中性曲目(红、白事均可用)。演奏时,各八音班(队)应根据所服务的对象和演奏场合,选择相应的曲目、调式,以使演奏的乐曲达到烘托气氛、事半功倍的音乐效果。同时,在演奏曲目的程序上也有讲究,一般按“龙头”、“虎腰”、“凤尾”这三个程序来演奏相应的曲目:
 龙头:龙头也叫开台,是指广西八音班(队)在特定的演奏场合中演奏相应的开场曲,一般是演奏“龙头小开门”这类乐曲。
 
虎腰:虎腰顾名思义,就是指整个演奏曲目的骨架。八音班(队)在演奏到“虎腰”程序的曲目时,要事先选好相应的乐曲,保证乐曲演奏质量,然后就按顺序一步一步地演奏,中间乐曲不能停下来,直至演奏到高潮为止,以保证整个乐曲演奏的完整性和完美性。
 凤尾:凤尾也叫收场,是指广西八音班(队)在演奏过程即将结束时演奏的尾曲,一般是演奏“凤尾小开门”这类乐曲。尾曲一停,整个演奏过程就算结束。
 
(3)演奏形式:玉林八音的演奏形式是以合奏的形式来表现的,其演奏形式主要有坐奏和行奏两种:
坐奏:坐奏是指玉林八音班(队)围坐在八仙桌四周进行演奏,坐奏主要用于民间祝寿、祭祀、红白喜事等。坐奏时必须按一定的向道演奏:如在婚礼迎亲前,唢呐须朝向着主人家吹奏,这叫“吹入”;迎亲后,唢呐就向外吹奏,这叫“吹出”,意为送客;撑板乐手面朝着入口道路,便于观察和指挥整个演奏过程。另外,广西八音班(队)在进行红白喜事演奏之前,还得先焚香烧纸,供奉茶酒,拜祭祖先,然后乐手们才围桌而坐,边演奏边喝酒,为主人家奏乐助兴。
 
行奏:行奏是指广西八音班(队)在行进中演奏,行奏主要用于婚礼迎亲、葬礼出殡、庙会游行、舞狮舞龙的巡村和拜年等。行奏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先是撑板,其次是大锣、苏锣,随后是大钹、第二唢呐,最后是第一唢呐。有时在民间举行社庙神诞出游活动,则使用八音“鼓亭”。“鼓亭”是用优质木材制作而成的凉亭式乐轿,它上为方形,竖着四柱,上有盖顶,下面有箱,用来存放乐器和乐谱。“鼓亭”上设置有锣钩和掌板者的各种鼓架,雕画有五彩龙凤和以古典人物、历史著名事件为内容的图案。出游时由4-8人抬着行进,由文锣作前导,彩旗、唢呐随后,其他打击乐器置放在“鼓亭”里由乐手跟随击奏。
 
4. 玉林八音的乐曲曲调。广西八音的传统曲调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玉林一带的八音乐曲大多与清代的《南北九宫大成谱》相同,其乐曲结构多为包括起式、主曲、结尾的混合回旋曲式,主要以五声调式为主音,曲牌主要有“套牌”、“吹场”和“牌子”,如套牌乐曲:《封相贺寿》、《小贺寿》、《仙姬送子》和《打关》,吹场乐曲:《大开门》、《万年欢》、《大朝皇、《白鹤游》、《将军令》、《得胜令》、《满堂红》等,牌子乐曲:《小拜门》、《小开门》、《高边锣点绛唇》、《文锣点绛唇》、《马步吹》、《船头曲》、《十八摩》等。这些曲调有源自中原的吹打乐,也有历代民间艺人运用玉林本土音乐素材创造的,也有取自于玉林民间采茶戏、鹩剧、春牛戏等一些戏曲、曲艺小段,或相思调、撑船调等一些民间歌舞、戏剧伴奏曲调。而南宁一带的传统八音曲调主要有“广牌”、“本牌”和“丝弦牌”这三种:“广牌”曲调主要以广东粤剧班淬焉的曲牌为主,调式多为七声音阶;“本牌”曲调主要取材于邕剧、师公戏等南宁一些地方戏剧的曲牌,调式多为五声音阶;“丝弦牌”曲调主要取材于南宁的一些壮族戏剧曲牌,调式多为五声音阶。贵港八音乐曲也有很多,主要有《大开门》、《小开门》、《将军令》、《青天哥》、《大得胜》等曲调。而桂平瑶族八音的乐曲则主要用于婚礼演奏,曲调欢快、喜庆,乐曲主要有《挂红曲》、《安位曲》、《迎客曲》、《茶曲》、《设席曲》、《请客曲》、《围台曲》、《慢贺曲》、《加菜曲》、《献斯文》、《收台曲》、《拜堂曲》、《送客曲》等。总之,广西八音曲调优美轻快,旋律流畅优雅,节奏规整清晰,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5. 玉林八音的音乐功能。广西八音曲调优美、嘹亮、高亢,演奏风格热烈、欢快,富有广西地方民族特色,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它主要用于民间新居落成、婚娶、丧葬、祝寿、开业、节庆、迎宾等红白喜事场合演奏,也为舞龙、舞狮、民间戏曲、舞蹈伴奏,还在各群众文艺舞台上表演,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有的地方还把人生经历的三件大事伴以八音,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结婚,第三次是逝世。这充分说明了广西八音在民间中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如玉林一带的八音班(队)在农历正月初二时就伴奏舞狮队,到当地各户人家里奏乐舞狮,恭贺各家各户新春吉祥,丰收延年;四月初六在当地祭祀土地神“社头”时,就吹奏祭祀土地神的乐曲,在心灵与神灵之间传递了交流的信息。贵港一带的八音班(队)在为婚丧嫁娶演奏时,在操作大事的前夜就开始通宵达旦地演奏。有的富有人家在操办婚事时,还同时聘请几个八音(队)对棚比赛演奏,竞相表演绝技,用不同的乐器模仿不同的角色,其演奏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当然,也有个别地方的八音不是什么场合都使用的。如桂平瑶族的八音,和其他地方相类似的是以唢呐为主奏,但不同的是它仅限于婚礼使用,并在婚礼进行的程序中演奏相应的程序曲目。因此,广西八音的地域特色和地缘关系,决定了它艺术功能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四、特色亮点
主要特征
玉林八音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民间中具有较高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它的主要特征是:
1.历史性。玉林八音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清晰,它既受到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民间乐曲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又融入了来自中原的吹打乐,而后又糅合了广西地方民间音乐的元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民族根基成就了音乐、文化内涵丰富的广西八音。
 
2.民族性。玉林八音是古代多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在特定民族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音乐文化和精神风貌,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根源,是古今民族族群的真实思想和社会情感的反映,至今它在广西南部汉族、壮族、瑶族等民族聚居的地方还仍然被广泛使用。
3 .音乐性。玉林八音是中国民间乐器的一个乐种,其音乐的特征非常突出,它既有中原吹打乐之遗风,又有岭南音乐的独特韵味,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使得它在民间中具有较高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因而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4.艺术性。玉林八音旋律优美、流畅,结构严谨、合理,多民族音乐元素的糅合赋予了它丰富的艺术内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是一种独具岭南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艺术,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5.传承性。玉林八音至今之所以在民间中还广泛流传,这是因为它有民间根基,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它,然后又把它一代一代地继承和发扬下去。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也得到了劳动人民的文化认同,是劳动人民真实思想和社会情感的反映,从而使得它世世相传,代代延续。
 
6.民俗性。玉林八音源自于民间,依存于民俗,它的音乐活动离不开民间、民俗这块土壤。它不仅从事的是民俗音乐活动,而且它本身也具有民俗性,它在演奏前和演奏过程中都有习俗和民间讲究,在演奏前要祭拜八音师祖,在演奏过程中要讲究“龙头”、“虎腰”和“凤尾”,在坐奏时要讲究演奏向道等。广西八音的这些演奏习俗和民间讲究,体现了它的民俗特征和民俗文化内涵。
 
7.群众性。玉林八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在历史上已有记载。而在今天,它也仍然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仍然活跃在人民群众的人生礼俗、民间节庆和社会文化的舞台上,人民群众是广西八音生命的源泉。现今,在玉林一带,广西八音活动正广泛得到开展,基本上每个村都有八音班(队),有的大村庄就有三、五个班(队)。因此,广西八音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重要价值
玉林八音是广西艺术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1.历史传承价值。玉林八音有着千年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民族根基,其历史的渊源和痕迹非常明显,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影响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劳动人民的文化认同,从而使得它世世相传,代代延续,因此具有历史传承价值。
 
2.民族文化价值。玉林八音是古代多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吸收了外来汉族文化,融合了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根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古今民族族群的真实思想和社会情感的反映,具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民族文化价值。
 
3.音乐审美价值。玉林八音是中国民间乐器的一个乐种,其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独特的演奏风格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是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反映,因此,它具有较高的音乐审美价值。
 
4.民俗文化价值。玉林八音至今还广泛用于民间新居落成、婚娶、丧葬、祝寿、开业、节庆、迎宾等民俗活动和舞龙、舞狮、民间戏曲、舞蹈等民间艺术活动,社会民间、民俗活动是广西八音的艺术表演舞台。没有民俗的依附,就没有广西八音生长的土壤。因此,广西八音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价值。
 
5.传统艺术研究价值。玉林八音是传统艺术,它和其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的起源、乐器、演奏形式、曲谱、民俗文化等都是历代口传心授,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清晰的传承脉络,且至今仍以活态形式存在,对它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广西八音跨音乐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开展对它的学术研究,对促进广西八音这一传统音乐艺术的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财富。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广西八音列入了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将广西八音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社会和谐价值。玉林八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如今,在玉林一带,广西八音活动正广泛得到开展,基本上每个村都有八音班(队),有的大村庄就有三、五个班(队)。每逢过年或者喜庆活动,各八音班(队)就会吹起群众熟悉的乐声,特别是现在乡镇文化站、文化室的加快建设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农村各八音班(队)有了展示、表演的舞台,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也丰富了起来,农村里的赌博现象也少了。广西八音吹响了村民的心声,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呈现出了欢乐喜庆的景象。这是广西八音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反映,具有社会和谐的价值。
 
五、队伍建设情况(代表人物、团队)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1.演奏乐器:堂鼓、战鼓、板鼓、高头、木鱼、板顶、高边锣、文锣、苏锣、手锣、筛锣、大钹、小钹、沙钹、大唢呐、小唢呐、直箫、横箫、洞箫、二弦、三手、高胡、二胡、中胡、大胡、秦琴、杨琴、班卓琴等。
2.演奏用具:鼓亭、鼓架、鼓棍、锣槌、勾槌等。
3.八音乐曲:
(1)套牌乐曲:《封相贺寿》、《小贺寿》、《仙姬送子》、《打关》。
(2)吹场乐曲:《大开门》、《万年欢》、《大朝皇、《白鹤游》、《将军令》、《得胜令》、《满堂红》等。
(3)牌子乐曲:《小拜门》、《小开门》、《高边锣点绛唇》、《文锣点绛唇》、《马步吹》、《船头曲》、《十八摩》等。
 
传承谱系
1.玉林南派上多毫传承谱系
2.玉林南派田寮班传承谱系
3.玉林中派新定班传承谱系
4.玉林中派新塘班传承谱系
5.玉林中派罗汉班传承谱系
6.玉林北派寒山班传承谱系
7.玉林中派附城班传承谱系
 
代表性传承人
庞伟元,男,1948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樟木镇杏花村人,玉林市玉州区文化馆退休干部。他自小喜爱广西八音,11岁拜其伯父庞永文为师,习撑板,学成后,又兼习八音的各项乐器;初中毕业后又拜师学习唢呐,掌握了唢呐的吹奏技艺。1970年参加工作后,注意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广西八音乐曲,运用广西八音素材改编、创作了《今古郁州》、《郁州乐》等许多广西八音乐曲,在广西三月三音乐舞蹈节等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的文艺活动中表演或获奖;参加了《广西汉族八音集成》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为《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提供了广西八音的乐谱资料;利用业余时间下乡开设了广西八音培训班。2008年退休后,还继续参与和组织广西八音的各项民间演出活动。他熟悉广西八音的吹奏技巧和七吹八大套乐谱,对广西八音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善于团结广西八音各流派的民间艺人,是目前广西八音中较有威望的组织者和传承人。2008年,庞伟元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八音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6月6日,广西文联考评小组: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天雄(后排右四),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严琴(后排右三),中华神州网副总编、中华产品网(http://chinazhcpw.com)副总编、中华风采人物杂志副总编、广西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唐国宣(后排右一)在玉林市玉州区高山村与玉林市文联副主席陈琦(后排左四),玉州区文联副主席誉德妮(后排左三),玉州区文化馆副馆长钟维钊(后排左一),高山村委牟副主任(右二)及广西玉林八音表演队部分艺人一起合影,,,
 
六、普及参与及推广、创新发展
措施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人民政府、玉州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玉林八音这一传统音乐艺术采取了一定保护措施:
1.玉林市玉州区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组织、协调和开展广西八音的保护和挖掘工作。
 
2.玉林市、玉州区文化部门在玉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了广西八音普查工作,挖掘、整理广西八音的有关文字、音像资料,开始实施对广西八音的保护。
 
3. 2007年玉林八音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庞伟元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八音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将广西八音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 2002年,玉林市玉州区文联收集、整理了流传在民间的玉林八音乐谱,并其中部分乐谱提供给《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广西卷》编委。
5.文联每年都安排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持玉林八音的民间演出活动。
 
投入
1. 1985年,玉林市玉州区文化和体育局,文联拨款5000元组织玉林樟木杏花村“春不老”八音队,排练八音曲《万年欢》参加广西首届三月三音乐舞蹈节获二等奖。
2. 1989年,玉林市文化局和玉州区文化和体育局,文联拨款4万元,组织编写了广西八音歌舞《郁州情》参加第二届三月三音乐舞蹈节获最佳节目奖。
3. 2005年,玉林市玉州区政府拨款,用作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材料收集整理和音像经费制作。
 
4. 2006年,玉林市玉州区政府拨出了专项经费,创作了以广西八音演奏为主的节目《万马奔腾》参加比赛,先后获得了广西“八桂群星奖”玉林分赛区农村组一等奖、广西“农村欢乐演出年”二等奖和广西“八桂群星奖”铜奖。
5. 2007年,玉林市玉州区文化和体育局,文联在春节期间拨款2000元组织举办八音演奏比赛。
 
6.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划拨了2万元给玉林市,专项用作广西八音的保护、传承经费。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又奖励2000元给广西八音代表性传承人,用于传承人开展传承、传习活动。

“广西特色音乐·八音艺术之乡”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制定玉林八音的保护、传承方案,对玉林八音实施动态和静态的保护:
1.成立玉林市广西八音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玉林市、玉州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具体负责保护、传承广西八音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地方财政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广西八音的保护和传承。
2. 深入全面地开展玉林八音的普查、收集和整理工作。搜集和整理玉林八音的演奏乐器、曲目、乐谱,将乐谱及其他有关玉林八音的普查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和存档,建立玉林八音数据库,编辑出版玉林八音的画册和音像制品。
3.成立玉林八音研究会和广西八音协会,深入开展玉林八音的理论研究工作,举办玉林八音音乐艺术理论研讨会,培养玉林八音专业研究人才,编辑出版八音的研究文集、乐谱及其理论专著。
4. 建立广西八音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名录档案,对民间老艺人进行重点考察,将其演奏技艺以文字和声像方式保存下来,鼓励他们传承自己的演技。玉林市、玉州区人民政府将分别公布认定一批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通过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生活补贴等办法,提高玉林八音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社会影响,从而调动人们传承和参与广西八音的积极性。。
5. 组织各玉林八音班(队)开展演出、比赛活动。策划举办玉林八音文化艺术节,打造玉林八音文化品牌。
6. 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媒介形式,广泛开展玉林八音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7.举办玉林八音乐手培训班及其他传承、传习活动,培训、培养玉林八音演奏人才。
8.开展玉林八音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开设玉林八音传习班,聘请玉林八音代表性传承人或民间艺人到学校传授技艺,培养中小学生对玉林八音的兴趣,从根本上解决玉林八音的传承难题。
9. 建立玉林八音传承展示基地,建设玉林八音演出会馆和艺术博物馆。
 

相关热词搜索:八音 百首 广西

上一篇:河南省潢川县舞之韵艺术培训中心举办迎新年专场晚会
下一篇:梧州学院龙狮队进社区 舞动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