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五会战 一发展” 助民族经济发展 社会稳步前进
2014-07-22 23:39:48   来源:国际神州网    今日浏量:

广西15年“五会战 一发展” 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步前进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信息审批单
发往:自治区党委、政府、国家民委、本网站 
 
广西15年“五会战 一发展” 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步前进
 
        广西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穷落后,一直牵挂着中央、自治区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心。从2000 年开始,广西集中在上述地区打响了“五会战 一发展”,即边境建设大会战,东巴凤(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桂西五县(自治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战役,进一步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四区”开发建设新跨越。
 
一、边境建设大会战:
        从解决边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2000 年8 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集中全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边境那坡、靖西、大新、龙州、凭祥、宁明、防城、东兴8 个县(市、区)开展边境建设大会战。总投资达21.6亿元,分24项共19975个项目的建设任务,涉及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供水、茅草房改造、村村通电和通广播电视等众多领域。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实现了“兴边、富民、睦邻”的预期目标。通过大会战,广西东起北仑河口、西至各达山千里边境线和8 个边境县(市、区)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基本达到广西内地县市的中等水平,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二、东巴凤(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东兰、巴马、凤山曾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源地,作为百色起义腹地、
右江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巴凤三县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库”地区,一度成为广西贫穷的“代名词”。2002年三县尚有40余万人没有脱贫,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7.6%,2001年三县人均GDP还不及广西平均水平的42.4%。
2003年4月,广西党委、政府作出了实施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决策,集中投入22.39亿元对三县的交通、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生态建设等有关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的12类34项共75321个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覆盖三县37个乡镇绝大部分村屯,惠及70多万革命老区群众,其中交通项目投资16亿元。正是这项“强县富民”的历史性决策,使“东巴凤”的面貌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过大会战“二次革命”的东巴凤再展新颜。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三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两番,GDP比大会战前的2002年增长25.58%,财政收入增长47.78%,2004年凤山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6亿元,当年开工项目的投资总额是全县建国以来工业投入总和的两倍。
 
三、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2008 年6 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再次作出决定,又一次掀起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高潮。大会战安排了10 类1.4万多个项目,总投资4.56 亿元。具体涉及交通、饮水、电力、沼气池、危房和茅草房改造、卫生、边境口岸、教育、广播电视和边民聚居点基础设施等10 个项目。2009 年8 月,广西再次投入11.7亿元,启动边境0.3 至20 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涉及9大类4.7万个。2012年11月,广西又决定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投入53 亿多元,用3至5 年时间完成大会战各项目标任务,力争到“十二五”末,使边境地区实现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大进步、大团结、大稳定的良好局面。广西自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以来,8 个边境县(市、区)(那坡、靖西、大新、龙州、凭祥、宁明、防城、东兴)地区生产总值10 年来共翻了5.4 番、财政收入翻了2.8倍,惠及边民240 多万人,进一步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和边防巩固。
 
四、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2007 年1 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都安、大化、隆安、马山、天等五个大石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治县)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大会战项目共15 类37040个,总投资16.26 亿元。截至2007 年12月底,已竣工项目3.71 万个(其中沼气池项目3.46 万个),占项目总数的98.7% ;大会战已累计完成投资13.3 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1.9%,占2007 年投资计划的135.9%。
 
五、桂西五县(自治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是严重制约桂西五县(即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西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密切关注的情况。2008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决定:开展桂西五县(自治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从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底分两个年度实施,安排19类5.21万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4.1多亿元。
 
六、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十一五”期间,广西共有东兴市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77个京族、毛南族聚居的行政村列入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扶持范围,国家和自治区共投入专项资金4 亿多元,扶持实施了一大批建设项目,77 个行政村全部顺利实现“四通五有三达到”的规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共有京族、毛南族、仫佬族三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60 个行政村列入专项规划扶持范围,主要分布在东兴、环江、罗城和柳城四县(自治县、市),其中京族行政村23 个、约5.7万人;毛南族行政村72 个,约为24.5 万人;仫佬族行政村65 个,约18.83 万人。
        2011年至2013年,国家和自治区安排投入专项资金5.2 亿多元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发展。自治区财政和自治区各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四县(自治县、市)的资金项目扶持。
       自治区人民政府还决定从2013 年起,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配套安排不少于2000 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群众收入取得较快增长。东兴、罗城、环江三市(自治县)和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10 年的6929 元、2695 元、3406 元、3751 元提高到2012年的9264元、3983元、4868.69元、4662元。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监督检查处 唐 卓
 
责编:唐国宣
 

相关热词搜索:广西 经济发展 民族

上一篇:广西重视人口较少民族人才教育和干部培养工作
下一篇:南宁“四阶段 七示范”努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