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黄平吴、杨氏 粽子吃翻“六月六”
2015-07-20 16:46:45   来源:国际神州网    今日浏量:

贵州省黄平吴、杨氏 粽子吃翻“六月六”
贵州省黄平吴、杨氏  粽子吃翻“六月六”
中华神州网、中华产品网 特约记者 廖尚刚 摄影报道


苗族“六月六”粽子
贵州省黄平县每年农历五月端午节,许多村寨都要随同全国大众一起包粽子、吃粽粑,共同纪念古代浪漫诗人屈原。然而,在黄平县还有两个特别的家族——白保吴氏和翁坪杨氏不在包粽子过端午之列,而是只能在农历“六月六”这天。今年7月21日,是农历乙未年的“六月六”。笔者就黄平县吴、杨两个家族过“六月六”吃粽子的习俗作些肤浅的趣谈,也为他们在吃“六月六”中喝彩助兴。
 
古时,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白保吴氏之房最先是从黔东南天柱县远口镇迁徙而来的。之前,吴氏是汉族,也同样有在端午节里包粽子的习惯。然而其始祖吴衣携妻带儿来到白保岩寨居住后,这个节日在这里就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与白保岩寨相邻的团昌村张氏家族,先于吴氏外来定居的年份早。每到五月端午之前的一两日,张、吴两个家族的妇女都要到共同的山坡抢摘粽叶,由于吴氏家族的妇女当时个个是三寸金莲的缠足裹脚,行动不便,每年的粽叶总被张家妇女捷足先登,似乎采摘一空。吴氏那些“三寸金莲”们即便不是空手还归,但最终摘回的都是无法包扎粽子的小叶片。后来,吴氏家族为避免与其他寨邻于同一时间抢粽叶包粽子造成难堪的局面,就决定把吃粽子的节日改在农历六月六日。因为他们认为,旧粽叶摘除后,不久粽竹就会很快长出新叶片来,而且它比第一轮的叶片还要大、更加嫩。
 
到“六月六”这天,吴氏家族妇女们从山上将又大又嫩的粽叶采摘回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这青黄不接的季节里,稻草已经被牛啃光,没有稻草捆扎粽子,他们只好又上山上拔来茅草替代稻草捆扎粽子,此后一直延续至今。
 
该县翁坪乡杨家牌杨氏家族的“六月六”粽子节的来历也是与白保吴氏的这个节日有很深的渊源。在800多年前,杨家一名叫杨肥(谐音)来到白保岩寨结识了一位善良的吴氏姑娘。时间一久,两人感情发展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程度,这吴家姑娘就决定与杨肥私奔。二人在回杨家牌的路上,吴氏心理觉得自己这样无缘无故中远嫁他乡,说不定要遭到对方家人的嫌弃。想到那种可能的情景,悲从心来。在二人来到一座桥面上时,她趁杨肥不注意就投身往桥下跳去。等杨肥惊醒过来,连忙伸手去拉已经来不及了。正待杨肥不忍心俯瞰那不堪设想的惨状时,谁知结果却让他长长地输了一口气。原来吴氏姑娘没有头破血流地摔死,而是被一丛象弹簧一样的刺林稳稳地托住,才没能酿成命埙婚败的后果。杨肥把她从刺丛中连抱带拉出来后,安慰吴氏说:家里父母都很喜欢你,我保证你一到家,三亲六戚都要来贺喜呢!如果我欺骗你,就不得好报……看到杨肥认真的样子,吴氏才破涕为笑,于是两人高高兴兴地回到杨家,过上幸福和恩爱的生活。
 
吴氏到杨家结婚生育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每到“六月六”这天,总在思念着家乡那香喷喷的粽子,老公杨肥为满足她,就在决定把以往在端午节里包粽子的日子改在“六月六”这天。为了区别于白保吴家的风俗,杨家还在过节中增加一对鲤鱼,表示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等。
 
黄平县吴、杨两家的“粽粑节”在环境迁就和婚姻生活的改变而形成后,两家都规定:每年在不到“六月六”前后几天,粽叶都不能采摘进屋,即使在端午节里自家想从众品尝粽子的,也只能请人包扎和蒸煮,严禁连粽带叶到家食用。后来,吴、杨两家在“六月六”包粽子时,人们认为山里的茅草没有稻草韧性好,逐又参照最原始的稻草粽子包扎方法。不过,吴、杨两姓为了不忘先辈的遗规,现在每家每户在包粽子时,至少先要用茅草包到三提(每提为10个)后,才能改用稻草包扎。家庭对从事包粽子的妇女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妇女在六月初五这天,必须要洗脸、洗手和更换衣物后才能包粽子。初六这天,有姑妈姑父来的人家,要在家准备宴席迎接;没有客人来的家庭,夫妇二人也要抬着粽子去岳父岳母家拜节。席间,将挂成一挑的30个粽子连同扁担一起置架于席桌上祭祀祖宗后,宾主双方才能开杯畅饮和对歌行拳,直到醉罢甘休。
责编:唐国宣
 

相关热词搜索:杨氏 贵州省 粽子

上一篇:贵州省黄平县举行隆重的飞云崖苗族“祭牛神”集会
下一篇:黄平县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工程 让民族产业“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