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神州网副总编唐国宣一行走访瑶族金锣舞传承人阮桂陆
2021-01-22 23:06:17   来源:国际神州网    今日浏量:

《中华人物风彩》栏目专题报道—— 国际神州网副总编唐国宣一行走访瑶族金锣舞传承人阮桂陆先生
《中华人物风彩》栏目专题报道——
国际神州网副总编唐国宣一行走访瑶族金锣舞传承人阮桂陆先生

2021年1月15日,国际神州网(http://www.chinajrsz.com)副总编唐国宣先生,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陸國教先生,广西民间工艺师莫世忠先生,民间歌手黄素芬女士等一行,到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梅林村采访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金锣舞传承人阮桂陆先生。

图为全球美丽网(http://www.wholeworldbjx.com)副总编、国际神州网(http://www.chinajrsz.com)副总编、中华产品网(http://chinazhcpw.com)副总编、中华工艺美术网(http://changxiaow.com)副总编唐国宣(右一)采访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金锣舞传承人阮桂陆(中)先生。
 
历史渊源
金锣舞的起源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究。金锣舞流行于广西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梅林村。该舞蹈先前用于祈福、酬神、祭奠、驱邪之类的民俗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演变为庆丰贺年及喜庆的群众性民间艺术表演和竞技活动。


在当地瑶族民众中,金锣被视为吉祥之物,所谓金锣即铜锣也,因其状似金,击有金声,故得名。据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金锣舞传承人阮桂陆先生介绍:他们的祖先进山时,由于山高林密,望不见天,经常几户人家连在一起,再加上地少人多,只能在山脚下的平地种植玉米,由于那里经常有鸟兽进出,种下的粮食都被这些飞禽走兽给糟蹋了,残余的粮食根本无法维持人们一年到头的生计。为了能够在原始森林里生活,就必须想各种方法来和这些鸟兽作斗争。经过长久的探索与实验,创造出了用竹筒敲打驱赶捕捉野兽的能力,后来发展到铁铜,再到“金锣”。在敲打的过程中,他们创造了金锣舞,并代代相传,所以每人必须学会金锣舞,不论是男是女,都要从小学习,因此,哪个人不会跳金锣舞,就会遭到其他人的歧视,所以,人们就以哪家有金锣,响锣为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田东县春节的庆丰贺年活动从大年初一始至二月初二止。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盘王节”的大喜日子,届时各村村民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会聚在约定的晒坪,也跳金锣舞来欢庆自己的节日。
 
2014年07月16日,瑶族金锣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金锣舞多以集体舞为主,人数可为三、五人,也可几百上千人。舞时在活动场院地中拉起一条藤蔓或一根绳索,把金锣串起并悬挂起来,也可将金锣吊于竹架或木杈上,金锣离地面约为一米五左右,以求不妨碍动作为准。由于瑶族多居住在高山上,长期生活、劳动在山地使他们适应了自然环境,如在崎岖的山路行走时,必须抬高脚步,脚尖用力,以及腰部扭摆并含胸等,这此习惯,舞蹈动作里的“抬腿击锣”、“靠步点锣”、“双槌过头”、“双槌背击”、“急转点锣”等都有体现。


金锣舞表演隆重而颇为壮观,在金锣舞正式开场前有一段前序。舞蹈开始,先是鼓手吆喝一声,紧接着把大鼓推到晒场中央,踩着鼓点节奏,来自四面八方的瑶胞汇集到晒坪,形成一个男内女外的四层大圆场。圆心为鼓手,依次为持竹竿壮男提锣男青年手执锣槌瑶女从晒场的四角冲出。不同的道具不同的舞步,一层一层地围着大鼓转圈。竹竿壮男,立起竹竿原地颤步;提锣男执槌女左点右靠步,约八至十步后提锣男顺时针起舞,女执锣女逆时针踩舞步。动作较为潇洒悠闲,队形颇具层次感,随着鼓点的密集又变成大方块队形。竹竿壮男及提锣男把两个锣一正一反挂上竹竿扛在肩上。执槌女成为击锣手,表演活动进人高潮。金锣舞表演的场面灵活多变,既可以一组锣单个进行表演,也可以多组锣同时进行。多组锣同时表演或比赛时队列较为讲究,以大鼓为中心,呈太阳放射状排列,是瑶族的太阳图腾,表现了瑶族人对万物生长之太阳神的崇拜。 
 
舞蹈动作
金锣舞跳时可多人同时起舞,也可以单人独跳,比赛则是两人对打,男以动作幅度大,难度高胜出,女则以动作优美,旋律性强为赢。在民间,金锣舞既是一种舞蹈,也是一项体育活动。  
 
金锣舞表演前序是舞蹈的引子,舞蹈的各色人物此时闪亮登场,竹竿壮男提锣男青年手执锣槌瑶女从晒场的四角冲出,旋转跑动,形成大圆小圆共四层。引子的动作为二拍一步,走圆场变换为四拍步伐。女子的舞步是围圆心靠点步,右脚先起步,肩带动身体,顺拐跨脚点步,动作柔和舒展;男子舞步初始与女子舞步基本相同,约八步后正步朝前跨腿蹲点靠步,动作较为豪放舒畅。类似竞技比赛的赛前预备动作。


金锣舞的舞蹈语汇较为丰富,以十二拍节奏为基本动律。动作有“抬腿击槌”、“双槌过头”、 “靠步点锣”、“双槌背击”、 “击转点锣” 等。由于瑶族多居住在高山上,长期生活、劳动在山地使他们适应了自然环境,如在崎岖的山路行走时,必须抬高脚步,脚尖用力,以及腰部扭摆并含胸等,这些动作在金锣舞中都有体现,其形态依然保持着瑶族的矮、稳、颤、蹲、转、右、拐等特点,较之于藏族各支系颤、开、顺、左、绕既有共同点,又有自己特色。最有特色的动作是“双背击”和“击转点锣",执槌双手左右交叉摆动,动作幅度大,旋转速度快,以旋转交叉变换击锣方向,旋转时及膝的帽穗飞起随身体交叉旋转成好看的流线状。 
 
表演道具
金锣舞的竞技性比赛以鼓点定音。道具有锣、鼓、竹竿、及锣槌。活动的场地一般在晒坪上拉绳吊起一排金锣。 
 
舞蹈音乐
瑶族金锣舞舞蹈时,有山歌伴唱,唢呐伴奏及有节奏的瑶语节拍口令(即汉语的一、二、三、四)。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鬼神迷信的弱化,以舞蹈祈求讨好鬼神演变为表现庆丰贺年喜庆的一种自娱自乐活动。自娱自乐的活动形式,更有利于群众性的广泛参与,参与者每个人都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自己,使得金锣舞得到较好的传承;而豪放流畅的舞蹈动作尽情地宣泻喜庆情绪,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使金锣舞的表现力发扬到了极致,具有独特的舞台审美价值,对于舞台利用发展原生态民间舞蹈,打造舞蹈精品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传承现状
百色瑶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但由于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一部分依靠口头或动作传承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濒于灭绝,另一部分民间艺术则通过不断发展具更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保持比较完整且比较活跃的堪数金锣舞。金锣舞流行于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梅林村。 
 
传承人物
阮桂陆,男,瑶族,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金锣舞传承人,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申报。 
 
保护措施
1985年,金锣舞被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科研重点项目组列为开发项目。
1992年,金锣舞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
2010年,瑶族金锣舞和瑶族唢呐艺术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政府一直着力打造金锣舞”挖掘保护工作。为了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登瑶族乡在全乡中小学开设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课程,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田东县文化馆获得瑶族金锣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记录
2006年,参加首届百色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获得二等奖。
2011年,作登瑶族乡瑶族文艺队演出的《金锣舞》荣获全国瑶族歌舞比赛银奖。
 
重要演出
2018年12月26日,在第十一届中国旅游电视周优秀旅游电视节目暨“大美百色·幸福田东”旅游电视短片表彰晚会上,瑶族金锣舞得到展出。 
 
2019年1月31日,在田东县2019年新春晚会上,瑶族金锣舞以《开锣》得到展出。 
2019年07月08日,在田东县举行“7十3”民族团结联欢会上,瑶族金锣舞以《开锣》得到展出。 
 
文化轶事
金锣舞“讲述”远古的瑶寨山里,独自住着美貌端庄、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的瑶女“维六曾独怀”,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某日,她养的两只小蝗蜂,变成两个可爱的胖娃娃,大的叫旨阳,小的叫旨维。旨阳和旨维长大后成为英俊的小伙子,样样农活及手艺活得心应手。老大到集市学做生意,学会后,留在平原成家立业,成了住在平原上的人。旨维跟着妈妈留在山里,每天上山千活,他的勤劳被一个雌性野人看上,执意要跟他回家,于是旨维把她带回家。成亲后,两人一同上山下地干活,生男育女,生活安静祥和。好日子没过多久便被从西山过来的魔鬼破坏,他们一家被迫迁移到人多的瑶寨,但魔鬼缠住他们不放,扰得整个寨子不得安宁,为了驱逐恶魔,旨维的媳妇回娘家去取他们“野人族”的宝贝七面金锣。一回到瑶寨,她立即教寨里男女青年跳金锣舞,金锣越敲声音越大,日日夜夜不停地响,吓退了作恶的魔鬼。从此,每年的正月初一,瑶寨的群众都跳舞驱鬼。金锣舞从此在瑶山流行开来。 
 
责编:李小华
 
主办单位:
全球美丽网(http://www.wholeworldbjx.com)
国际神州网(http://www.chinajrsz.com)
中华产品网(http://chinazhcpw.com)
中华工艺美术网(http://changxiaow.com
 
协办单位:
全州县发改局、全州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桂林市工艺美术协会
广西晨天恒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桂林天湖泉水有限公司
广西仙友酒业有限公司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梧州:拜太岁 信众吉祥如意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