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艺化:笔耕春秋见彩虹
2014-08-12 09:07:25   来源:国际神州网    今日浏量:

卢艺化:舞动笔杆耕耘灿烂人生
卢艺化:舞动笔杆耕耘灿烂人生
 
记者  韦旭奂

2013年金秋十月的北京,风和日丽,枫叶似火。
 
由中国基层党组织建设网举办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庆典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国行业标兵人物(单位)授牌仪式,颁奖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星光梅地亚影视多功能演播厅隆重举行。会上,来自全国各地500多名获奖代表当中,有一位少数民族——瑶族倍受青睐的“焦点”人物成了众多记者追逐的对象,他现年45岁,是中共党员,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的都安瑶族自治县,18岁就开始写新闻,其足迹踏遍大瑶山的每个角落,摇笔为民鼓与呼,成为架起党和人民沟通感情的桥梁,从“土记者”身份到拥有新闻出版总署签发证件的正规新闻记者——卢艺化。当中央领导将金光闪闪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国行业标兵人物”奖牌发给他时,顿时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热泪夺眶而出……
 
随潮流   南下打工
曾经一腔热血、满怀抱负的卢艺化高中毕业后,因一场大病失去上大学读书的机会,情绪非常低落。他像一只离群的孤雁,找不到自己的理想,觅不着未来的归宿,命运的捉弄骤然凄凉。
 
1988年10月国庆节之后,在柳州市某医院留医出院回到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老家。当时,已经离休在家里安顿休养多年的父亲卢树发,见他整日唉声叹气、足不出户、不思饭菜,一天天消瘦下去,就开导说:“儿啊!你一定要振作起来,虽上不了大学,但脚下也有路嘛。信心胜似黄金,生活需要勇气,只要有志气、有信心、肯定能干出名堂来的。常言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东方不亮西方亮哩!今正逢改革年代,是你们年轻人的用武之时,你不妨出去闯一闯,我相信打工也可以磨练本领,也许在那里会成就你灿烂的明天。”
 
1990年春节过后,在村里的十几名小伙子姑娘们簇拥下,卢艺化第一步迈出瑶山的大门,结伴来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经济特区打工。经过几番周折之后,才能受聘于一家中外合资的鞋业公司,成为一名办公室文员。望着林立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汽车以及从身边匆匆走过穿着时髦的城里人,他常常感觉很自卑,嘴里不由自主地哼出了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好不容易等到发薪水的日子,首先给自己添置了两套新装,把从家乡带来的“时装”给换岗了。
 
在老家农村有句古话:“人靠衣装马靠鞍”。穿上入时的新衣裳,卢艺化的确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像城里的小伙子英俊潇洒起来。可是,他并没有淡忘自己“根”在农村,于是他百倍努力工作,其聪明才干赢得老板和上司的赏识,不断给予加薪升职,不到两年就升至总经理助理的职位。
 
在打工的岁月里,机械性的上班下班,枯燥又乏味,书籍便成了他最好的朋友,每逢休假日,他就往图书馆里面钻,不断吸取营养,每一到发了工资,他高兴地走入新华书店买书。在书中,他认识了高尔基、保尔、张海迪,他们的童年生活很辛苦……知道了林肯、爱迪生,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打击以后,没有气馁,仍然顽强地站了起来并最终获得成功;也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启迪等。阅读让他充实,无悔人生,坚定了信念。
 
为理想    回乡“创业”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在”。工厂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他失去了工作,打工数年身感疲惫,回到家乡,多年不见的父母身体已不如以前硬朗,再无法下地里干农活。本想回家休息些时日再南下广东找工作,见到双亲这般模样,他放弃继续外出打工的念头。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居然买回300只鸡苗办起养鸡场。经过一年的摸索经营,成活率很高,鸡是养得既肥又大了,可是却卖不出去。算来算去还是亏了本钱,他陷入苦苦思索之中。“我们家乡由于交通闭塞,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发掘,经济得不到发展”父亲的叹息声,使他茅塞顿开。为何不通过新闻媒体将家乡的资源进行宣传,将家乡的好人好事向外宣传,提高家乡的知名度,引进外资来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呢?
 
卢艺化深知:新闻写作看似简单,但要写出有文采的文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开始尝试第二次“创业”。于是掏钱买来《新闻写作入门》、《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通讯员修养与写作》,并订阅新闻业务研究刊物的《新闻与成才》(现更名《军事记者》)、《新闻通讯》等书籍钻研起来。
 
卢艺化白天扛起锄头下地干农活,汗流浃背。晚上常常“啃书”到深夜,持之以恒。然而,他自学新闻写作的消息不径而走,被当地一些“多事”村民的非议:没上过大学,他想当啥记者?真是自不量力……
 
新闻路  有苦有甜
1994年4月1日下午6时许,他听到本乡三力村下蒙屯有一起怪事,顾不上吃晚饭就骑上自行车到离家5公里的下蒙屯,采访了当事人蒙某某,连夜赶稿,于次日寄到《河池日报》编辑部。没想到4月7日《河池日报》第二版发表了题为“红眼病作怪、鱼塘重龟裂”的新闻。
 
处女作变成了铅字,而且是市级(委)机关党报的采用刊登的。闻着散发油墨芳香的崭新样报,卢艺化心甜如蜜,惊喜得手舞足蹈起来。
初尝甜头,促使他信心百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全力以赴积极采写新闻稿件。新闻作品虽然陆陆续续在《河池日报》、《南宁日报》、《南宁晚报》以及《广西日报》等省、市级报刊“开花”,但这些“豆腐块”却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国家级报刊。诸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一直是他努力攀登的目标。
 
为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1997年8月,他报名参加河池日报社新闻摄影培训班学习,资深老师陈祯伟、阮尊仁、石锋、蓝英坚、韦永年等从新闻理论、采访、写作、摄影等一一施教。他认真学习,细心聆听讲课,一一做好笔记。通过学习培训,使他很快领悟到新闻写作的窍门。从此,新闻稿越写越好,采用率越来越高,他的知名度也逐步提高,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记者”。
 
曾经卑视他的人由此刮目相看,都愿意为其提供新闻线索,甚至成为他的合作伙伴。为更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1998年间,在任东庙村团委书记兼民兵连长时,又参加人民日报社新闻写作培训班学习一年结业。
 
当时,正逢国家对贫困地区进行扶贫攻坚大会战。为增强干部职工对扶贫攻坚工作的紧迫感,加大全乡扶贫攻坚工作的宣传力度。为此,东庙乡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扶贫攻坚新闻宣传中心。发文聘请卢艺化以及有报道经验的周尚奉、韦志晗、蓝仁选、韦炳现等同志为宣传报道组成员。利用新闻媒体(广播电台)等各种宣传形式,及时跟踪报道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有效地促进了全乡的扶贫攻坚等各项中心工作。
东庙乡经济资源丰富,旱藕(芭蕉芋)是其中之一。地同村全村400余户先后利用贫瘠低洼地种植了耐旱的旱藕约120公顷,加工生产旱藕粉丝,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卢艺化采写了题为“因地制宜闯富路”在《南宁晚报》广西新闻专版发表。文章发表后,外地客商如潮涌来,订购粉丝,使村民加工出的产品不愁销路,增加收入,农友们数着红花花的钞票,直笑得合不拢嘴;常言道:“靠山吃山”。东庙村架珠屯青年民兵韦振权,学会“点石成金”术,办起了采石场,由于重质量,讲信誉,产品畅销乡内外,但其妻在一次施工操作中,忽视安全规程,长发被机器绞住,头皮像揭锅盖一样被撕下,险丧性命。
 
卢艺化闻讯火速赶到事故现场采访,将“长发未挽,头皮遭劫”文稿传真到《人民日报》、《南宁日报》等新闻媒体,很快见报,起到了良好的警示教育效果。
 
有道是:“一个男人成功的背后有个默默奉献的女人,那就是志同道合的妻子”。小卢的爱人小韦年龄小他8岁,是位勤劳贤慧又通情达理的女性,她也是个‘新闻迷’。理解新闻是最讲时效性,靠勤跑快抢获取独家新闻的。一部破旧的自行车已跟不上时代发展了,当时在珠海特区某房地产公司工作的她,加班加点,省吃俭用。用两年积蓄回家买了一部摩托车给他,以便工作。有了先进的交通工具就如虎添翼,他的独家报道佳作不断在全国各家媒体到处“开花”。
 
求精品 不断“充电”
有一篇稿子内容虽然丰富,但个别用词欠妥。为赶时效,他未经多次修改便匆忙给河池日报社编辑韦国媛和广西法制报社(现改名为广西法治日报)编辑员宁珠分别寄出。不久 ,这两篇新闻稿件均得到两位编辑老师的精心修改后见报了,他非常感激,也让他受益匪浅。
 
编辑老师的渊博学识,使卢艺化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于是,2001年,他又报读河北当代文学专修函授学院新闻学专业学习。三年的寒窗苦读,终以优异成绩获得毕业证书。
 
2003年2月,立足于西部,面向全国发行,报道西部大开发的第一媒体——西部发展报社向社会招聘一批新闻记者。当记者的梦想油燃而生,报名应聘。在众多竞争者中,卢艺化脱颖而出,5月12日,他正式成为西部发展报驻广西记者。由于成绩显著,同年9月他被该报社升任为广西记者站站长职务。
 
自从第一步踏上新闻路起,他就遵循新闻职业操守,坚持做到不吃、拿、卡、要的“四不”职业道德规范。1998年5月20日,都安县公安局东庙派出所成功解救被非法拘禁的女青年韦某后,他采写题为“彩礼的代价”在中央媒体《中国青年报》6月1日第六版(社会?生活)栏目发表。之后,全国多家报刊、电台转载广播。纵然提高该所的声誉,时任派出所所长蓝汀特地登门向他道谢,并送一个大红包,他婉言谢绝所长的美意。
 
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一篇好的文章,与其说是用笔写,不如说是用心血写,用毅力写就而成的”。
 
2002年7月27日《广州日报》报道都安县保安乡上镇村弄费屯韦丹凤因家庭贫困辍学的消息。立即到当事人家里深入采访。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下雨,全身像个落汤鸡,雨后的山路特别滑,一不小心滑倒摔伤了右手脚,只能强忍着伤痛地走出弄费。为了稿件的时效性,妻子成了他的临时“秘书”,夫念妻写,熬夜赶稿。次日,“秘书”将稿件发到《西部发展报》和《农村孩子报》,很快《一份内参改变了一个贫困女孩的命运》的新闻通讯出炉。此文被西部发展报社评为优秀新闻奖,并获得第五届“新世纪之声”《中华颂歌》征文通讯类银奖。
 
执着为舟,勤奋作桨。迄今已在全国各报刊杂志、电台发表新闻、文学作品逾千篇。其中有好多作品获国家级大奖:2003年“鬼谷关上的罪恶”荣获首届中国通俗文学英才大赛纪实文学类优秀奖;2005年“税改步伐喜中有忧”获第五届“新世纪之声”《中华颂歌》征文调查报告类银奖,同时他被评为“爱我中华共创和谐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荣誉奖项;2008年,《法律援助,弱势群体的保护神》、《广东历险记》荣获第八届“新世纪之声”《和谐中国》征文论文类和纪实文学类银奖等奖项,不胜枚举。
 
荣誉感 化为动力
行内有句名言:“写作难,写出精品更难”。自从1994年以来,卢艺化历经20年的风风雨雨,艰辛采访,勤奋笔耕。精品一直成为他的追逐目标,在见报的上千篇新闻、文学作品当中,获得不同载体奖项就有一大沓,仅省、部级以上的荣誉证书中有尺余厚。曾多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表彰大会上,受到过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布赫等几位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颁发荣誉杯和荣誉证书。
 
“败不馁、胜不骄”成为他追求进步的座右铭。由人民日报社市场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文化报社、中国工商报社、中华全国工商联宣教部、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知识产权报社、商品与质量周刊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六届“新世纪之声”“威龙标”《爱我中华》活动表彰大会,于2006年11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当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将《爱我中华共创和谐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荣誉证书颁发给他时,鼓励说:“你就是广西都安大瑶山自学成才的小卢吧!恭喜你小伙子,加油吧!希望你创作出更多精品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
 
当记者采访结束时,卢艺化接了一个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说是需要他到玉林市去采访。他匆匆忙忙收拾行李,走出家门。
 
行走在新闻路上,新闻如他的生命。生命不息,笔耕不止。记者由衷地祝愿他:“芝麻开花节节高,更上一层楼创辉煌”。

责编:唐国宣

相关热词搜索:卢艺化 笔耕 春秋 彩虹

上一篇:江西省一农民自费创办文学期刊《黄茅潭文艺》
下一篇:山东省:妙语奇人薛庆西问鼎华语文学艺术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