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黄平:千年古桥美如画
2015-03-11 00:15:04   来源:国际神州网    今日浏量:

贵州省黄平:千年古桥美如画
贵州省黄平:千年古桥美如画
廖尚刚 图/文

桥梁,是给人们提供跨沟过壑之便的交通设施。如今随着城乡建设的飞速发展,许多地区因城市改造、乡村公路修建、拓宽和延伸,在交通设施的更新换代中,多数肩负历史使命的古桥也在随着宽敞便捷的交通而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大部分地方的古桥已难觅踪迹或被置而闲之,被人淡忘。仅在一些偏僻的地区,才能有幸一睹这些古桥的文化风貌。如在贵州省黄平县,由于迟到的开发和政府加大保护力度等原因,这里还完好地保存着数百座明清时期的古代桥梁,它们或横卧于城镇里供人们瞻仰、步行,或隐身于深山峡谷中默默承受风雨的洗刷。虽然岁月的无情和新兴的交通设施迫使它们“退居二线”,但从寿命和耐力上,“桥族”中新潮的“子孙”们对具有苍劲雄姿和坚硬背脊的“祖先”始终是望尘莫及。来到黄平县境内,人们还能一睹那些千百年来曾经风光一时古桥遗风。
 
永宁桥  位于黄平县城北门,横跨苗里河,是县城至旧州及余庆等地所经的古石桥。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及嘉靖《贵州通志》记载,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80余年)。弘治年间被山洪冲毁后,兴隆卫(今黄平县城)人李文祥筹款重修。桥为单孔石拱结构,青石筑砌,桥面长14.4米,宽7.06米,高9米。40年代初,曾作为黄平至余庆县公路桥梁。新中国成立后,黄平县人民政府在永宁桥下方30米处另建公路桥,使该古桥从承载车辆的岗位上“退居”下来。现成为人们赏鸟聊天的集散地。

平龙桥  原名永安桥、通济桥,因距黄平县城10华里,故称“十里桥”。桥梁横跨苗里河面。初为“石桥三梁”,明洪武年间创建。1553年毁于洪水。嘉靖23年(1554),兴隆卫指挥张时举向乡人倡议重修,民众踊跃捐助。当时的御史张雨檄还专门拨出银两支持,使平龙桥的通过6年的断断续续的施工,于嘉靖29年(1560)建成七孔连拱石桥。万历27年(1601),播州土司杨应龙兵卒为阻官军追击,将桥拆毁。万历29年,贵州巡抚郭子章拨款重建,更名“平龙桥”。清乾隆丁未年(1787)5月,该桥再次被为山洪冲垮。随后官民又出力重修,第二年2月竣工。桥长79.4米,宽7.25米,高7.64米,两旁有石栏维护,望柱镌有“乾隆丁未”字样。桥侧有清乾隆52年及光绪24年所竖四角攒尖顶四棱碑二方:一方为公德碑,另一方为晓谕碑。民国22年(1933)修筑湘黔公路,黄平县将大桥铺垫为公路桥。今被列为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折桂桥  折桂桥古称云泉桥,灵泉桥,俗称南门桥。在县城南门百余米处,曾为黄平至贵阳必经之桥。《贵州图经新志》、嘉靖《贵州通志》及康熙《贵州通志》均载曰建于明代。清代时期,地方官员常在此设宴为应举士子饯行。取“月中折桂”之意,因名“折桂桥”。桥为单孔石拱结构,桥面长12米,宽7.5米,高7米。桥旁原有社稷坛与善化寺,今毁。1933年修筑湘黔公路,将此桥铺垫为公路桥,沿用至今,现为乡村公路桥梁。
 
“玉峡晴虹”双桥  “玉峡晴虹”双桥位于黄平县城东北6.5公里的东坡乡晒金石村,距湘黔公路北上约200米。据嘉庆《黄平州志》载为“明朝里人狄应旃建”。双桥所在地景色迷人,双岩陡削,一水中通,破空下注。崖间钟乳玲珑,“水色山光鸟日影相炫耀,不可名状”,古时为“黄平八景”之一。原东岸倚崖建有单坡屋面寺庙一座,因年久失修,现已无存。当时的玉虹桥为滇楚驿道主要桥梁之一,长8.8米,宽6米,高9米,两端各有踏垛5级。其约15米上方另有一座形制较小的石桥,桥东岩壁有清代进士王耘的摩崖题刻“玉峡飞虹”及“崖云含宿润,溪月动晴辉”等额联。现双桥完好,玉虹桥两端所连驿道犹存,是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平播桥  平播桥在县城西北的旧州镇之东2公里处,桥横跨冷水河上。明万历时贵州巡抚郭子章平定播(暴)乱后创建,故名。清雍正13年(1735)桥毁于兵乱。乾隆初年,宝相寺僧人与地方秀才丁有光、善士杜之麟等募捐款物修复,不久毁于大水。乾隆54年(1789),平播寺弟子印元计划继承师志复桥,通过知州袁治商与从旧州绅士的支持下,得到社会的踊跃捐款,并于上流200米峡谷口重新修建。依山作柱,凿石为足。从秋季开始,次年二月落成。桥为单孔石拱结构,桥面长23.6米,宽5.87米,高6.9米。1944年铺垫为公路桥。1957年,人民政府于下游另建公路桥后,平播桥“退居”下来,今为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完好保留下来。
 
福众桥  福众桥在县城西北25公里的旧州镇西门外,与城外横街相连,西接老里坝长庚街。为五孔连拱石桥,桥面长67.7米,宽7.3米,高9.2米。据嘉庆《黄平州志》载,桥为明时黄平知州古德恒创建,时名“古梁桥”,亦称“古公桥”,系12孔盖梁式平桥。清康熙27年(1686),古梁桥被大水冲圮。此后人们仍按原样重建,只是更名为“会通桥”。乾隆15年(1750)复修,黄平州贡生杨光廷、庠生张学尧等重修“以石易木”。乾隆37年(1772)再次水毁,州人刘汉芳、刘琬西、刘济川、张鹏程等捐募巨金,重建为5孔大石拱桥,取名“福众桥”。道光戊戌年(1888),桥又为大水冲垮。绅士林茂昭等再筹集巨资以猪血、糯米、黄豆浆等固砌,使后来在1935年5月的“水打老李坝”中,西端桥头仅垮塌一侧。抗战初期,由于修建飞机场的需要,政府将其铺垫为黄余公路桥梁,一直使用至今。现为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圣果桥  原名东陵桥,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的飞云崖景区前。明崇桢年间,由贵州提督学道龙文光创建,清乾隆60年(1795)圮,嘉庆4年(1799)贵阳知府程氏重修,更今名。桥跨秀水溪,单孔石拱结构,桥面长12.2米,宽4.32米,高8.10米,两侧砌以浅浮雕花鸟图案石栏。桥西为月潭古寺,东有娟秀石峰,古木森森,波光粼粼,为“飞云崖八景”之一,景名“虹桥卧波”。
 
圣果桥为古滇楚驿道桥梁,1933年铺垫为公路桥,现与飞云崖连同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未桥  丁未桥在县城东北约3公里处,为滇楚驿道桥梁。单孔石拱桥,桥面长19. 87米,宽6.8米,高8.9米。丁未桥原名石龙桥,桥下石长丈余,有龙形,浅水粼粼与日光相映,跃跃欲动。清乾隆52年(1787)夏,桥梁毁于山洪,桥复倾颓。同年,黄平知州袁治重建。由于该桥重建系丁未年,故名“丁未桥”。到光绪30年(1904),两岸石墩发生倾圮,黄平城绅士解春浦、张培芝、王寿春筹款募修完固。1933年铺垫为湘黔公路桥梁,沿用至今。
 
安澜桥  安澜桥在县城东南的谷陇镇岩英村西南1公里处,距县城42.5公里,桥头两峰高峙,峭壁层峋,桥凿岩为基,雄跨两岸,高13.1米,跨径12.7米,为单孔石拱桥,桥面长9.9米,宽6.5米,原护栏高45厘米(今毁),两端各有踏垛11级与13级,桥东北残存脂刻行楷桥名碑l方,款识阴刻“乾隆丁酉”、“张榛题并书”字样,现缺一“桥”字。桥西南怪石嵯峨,古柏垂荫,置有石凳供行人歇息。原竖有清乾隆42年(1777)重安土司张榛撰写的《安澜桥记》碑,今毁无踪。据嘉庆《黄平州志·艺文》所载,该碑记称。“司治路捷,黄、施商贩络绎。不减通衢,唯于此为二溪所阻,春夏之时,群山吐液,怒浪千层,行人停岸踌躇,临河返驾”。张榛之父原修桥于两岔河口,竣工后不久毁于洪灾。1766年,张榛与叔父、二哥、小弟于二水交汇之下重修建人行桥。但因山势和水猛等,新桥再次被狂澜所倾。吸取前两次修桥失败的教训生后,张榛自筹银两重新选择于上流峡谷临高筑桥,使桥梁岿然至今。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经此桥北上,迂道配合主力部队进取黄平县城。1989年,黄平县人民政府将此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瓮埋桥  瓮埋桥亦称乌梅桥,位于黄平县城西南的上塘乡乌梅河村(原名瓮埋铺)。原湖南到贵阳的驿道经此被乌梅河所阻,一邰姓善士悯惜人们旅行之艰,以大铁链扣右肩骨四处募化银两修建跨河桥梁。10余年后桥毁于洪水。清乾隆45年(1780),黄平州人刘汉芳、刘碗西、刘济川等募捐重建。桥为双孔石拱桥结构,桥面长26.3米,宽6.8米,高7.5米,桥栏中部嵌石一方,长135厘米,高37厘米,上锡“神禹王在此”五字,阴刻楷书。现铺垫为公路桥,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福桥:位于县城西南的上塘镇驻地蛇场街南端,单孔石拱结构,长16.3米,宽7.2米,高11.2米,桥跨里溪河。两侧有石栏环护,望柱镄有桥名及建桥时间。清道光7年(1827)黔垣8省捐银修造,该桥为黄平州(今旧州)经平越府(今福泉)至贵阳驿道重要桥粱,建造坚固,跨径达16.4米,现完好,现为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四灵桥  四灵桥位于黄平县城南20公里的重安观音阁遗址旁,桥墩镇以石龟、石龙,与东、西金风,玉麟二山合为麟、凤、龟、龙“四灵”,故易此名。四灵桥横跨皎沙河口,为连接兴隆街与南街的桥梁。据黄品超撰《重安四灵桥碑记》,桥原建上流,时名“钟灵桥”、屡坏屡修。光绪19年(1893)10月,以令址“河面既宽、水势较缓”移建平桥三眼,中坚二墩,以木作梁,上覆瓦房七间。光绪29年复修,旋即重建双孔连拱石桥。桥面长16.2米,宽6.4米,高8米,南、北各有踏垛25级与13级,沿河两岸绿树垂荫,屋舍栉比。此桥颇具江南水乡桥梁风韵,为山区少见。
 
龙角桥  崇仁龙角桥在县城西南12公里的野洞河乡龙角村,为单孔石拱桥。相传,清代金姓老妪,悯惜行人涉河之苦,在弥留之际,将遗产120挑田全部献出修建此桥,人们为感谢老妪乐善之举,将该桥落成之日正月十五定为“踩桥节”。每年这天,约3000余各族群众,身着盛装聚集于此,对歌吹笙,物选佳人。人们在踩桥时,还捡石子投入河中“驱邪镇蚊,消灾保桥”。同时采摘桥头“爆虼蚤”树叶焚烧,以示烧尽跳蚤,避免疾病。“龙角桥”是当地各民族和睦团结的象征。
 
崇德桥  位于旧州城北门外,跨于东门河面。在为石砌三孔拱桥,又名“三拱桥”。起始建筑年代及情况无可稽考。民国十一年乐源(旧州)绅商李庶重修,更名“崇德桥”,并刻有桥记:“此下伏有老桥一拱,以昔年河形低下,水流直达大河,后修对岸码头勒(拦)堵,沙泥渐积深厚,其存拱故被溺,兹就老桥接修,较前高丈余,宽四尺,略纪情形,以□万世,如亲目耶。经手□纪。民国壬壬戌□□□□□□。现为旧州沟通白子桥、石牛等村寨的重要交通要塞。
 
重安“三朝桥”  “三朝桥”位于重安古镇南1.5公里处的重安山峡谷口,由于三座桥梁分别修建于不同年代,彼此之间的距离不到50米,故名。其中:一座为铁索桥,修建于清朝同治12年(1873),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此桥长36.5米,宽3.55米,距水面10米,有铁索19根,其中17根为桥底链,2根为桥栏,桥链上全铺设木板。重安镇原是湘黔滇古驿道上的一处雄关和黔东水陆要津,水运直达洞庭湖,为湘黔边区的重要货物集散转运地。因此,历来为兵家所重,又被文人所咏。公元1873年,时任贵州提督的周达武,奉命率兵到南方“平乱”,路经重安遇洪泛滥,舟楫不通,兵将受阻,周提督心急如焚。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搭渡桥得以过河。“平乱”结束后,周提督筹措白银12000两建造了铁索桥。此桥的铁链的打造时,均通过桐油熬制,链子至今光滑锃亮而无锈痕。它与水西大渡桥、赤水大恩桥、福泉葛镜桥合称为“黔地四大铁索桥”;中间为钢梁结构公路桥,始建于1938年。此桥长30余米,宽5米多。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修建旧州机场,冯玉祥将军率大军南下途经重安江,看到重安江汽车难以通行,于是就拨10万银圆在铁索桥下方10米处修建钢桁梁桥。桥由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工程师程万恭负责施工,所需钢材均法国购进,用飞机运输抵越南河内,转火车运至昆明再抵重安江。1939年5月5日建成通车,桥面铺木板、单行道,可通过一辆载重为10余吨的汽车。1949年11月9日凌晨,国民党第49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追击下,从镇远逃往贵阳方向,为阻止解放军过江,逐用炸药将钢桁梁桥炸毁。1950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十七军抢修钢桁梁桥,1951年初恢复通车;另一桥梁为曲拱桥,钢筋混凝土结构。1994年秋,贵州省交通厅为适应现代繁忙的交通运输需要,拨专款120万元人民币在钢梁铁桥下方40米处修建了钢筋混凝土大桥。桥长60米,宽10米,设有人行道;桥面扶栏高80厘米,可同时容两辆汽车通行,承重力为25吨至30吨。
 
“三朝桥”是中国路桥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不同朝代桥梁建筑史的在一大奇观,有中国“桥梁博物馆”之称。现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之,上述黄平县的古桥文化只仅仅是境内传统桥梁建筑史上的冰山一角,许多藏身于深山的古代桥涵还需要人们探索、观赏和保护,让这些“桥族”祖先们更加“老有所为”,发挥余热。
 

相关热词搜索:黄平 古桥 美如

上一篇:南国天鹅 即将在南宁金沙湖生态公园飞翔
下一篇:贵州省白保坡 波光粼粼古石梯田迷你没商量